螢幕背後長大的靈魂:《混沌少年時》與數位原生代的迷惘
圖片來自 : Netflix
作者:簡辰芳 臨床心理師
在追劇的快節奏下,短短四集的影集《混沌少年時》(Adolescence)讓人不得不停下來思考:當社群媒體成為青少年價值建構的主場,我們的教育與家庭體系是否已經錯過了「陪伴與引導」的時機?這不只是一部懸疑劇,更是一篇刺入社會核心的觀察報告。它映照出現代青少年在數位網路與社群媒體包圍下的真實處境,揭露了當代教育與家庭體系在面對這些挑戰時的脆弱無力。
本劇第一集便揭示主角傑米就是殺害同學的兇手,這樣的敘事設計並非要營造「誰是兇手」的懸疑感,而是引導觀眾深入探究:「為什麼他會犯下這件事?」讓焦點不再是破案,而是對少年心理的解剖,對社會體系的質疑與反思。
劇中主角傑米是一位感到孤獨、矛盾、困惑,卻渴望連結的青少年。
他成長於一個缺乏細膩觀察與情緒回應的家庭,他的成長歷程中,曾因踢足球時因表現不佳而失去父親的肯定,這讓他產生內心的陰影,並深深影響他的自我認同與自信低落,更加渴望得到父親的認同,而這也讓他面對人際關係時更顯得格外脆弱。他也身處一個未能提供即時安全支持與心理引導的校園環境,網路世界逐漸成為學生思想的主要來源,卻也帶來了極端扭曲的價值輸入。
隨著事件發展,本劇深刻呈現了網路霸凌的無形性與殘酷性。
案發前,傑米因社群上的公開留言與輿論,被貼上「Incel」(非自願單身者)的標籤。這種標籤化與放大批判,正是當代社群文化最大的危機之一。來自螢幕背後的暴力,比肢體攻擊更難防範,也更難治癒。在網路世界中無法掌握自己被如何定義,一旦被貼上負面標籤,被演算法推播與群眾輿論反覆放大的回音室,更容易加劇自我懷疑與情緒崩潰。
在社群媒體上,傑米也被灌輸一套充滿敵意與性別偏見的價值觀。這些價值觀將女性視為需要權力競爭與自我證明的對象,並誤以為男性必須主導、操控、征服,才能獲得認同與肯定。「男人不能示弱」等陽剛思想,更逐漸形成他對性別角色的限制性思考框架與僵化想像,也扭曲對人際關係的理解,而這更加劇了他內心的孤獨與挫敗感。
在當代社會價值觀混亂、界線模糊的時代,青少年若缺乏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,在社群媒體的使用,可能使得青少年更加感到困惑。根據 Steinberg (2007),青少年前額葉皮質尚未完全發育成熟,這會影響其決策判斷與情緒調節能力,讓他們在面對強烈情緒時更容易做出衝動行為。傑米在缺乏適當的輔導與導正下,思想與行為愈發極端與具破壞性,最終使他對周遭他人失去應有的尊重、同理與界線,走向犯罪的結局。
在他與女性心理師布萊妮對談的尾聲,他急於探問:「妳喜歡我嗎?」、「那妳覺得我怎麼樣?」、「妳一點都不喜歡我嗎?」,他將布萊妮視為異性的代表,揭示他內心對關係的渴望,試圖從她身上尋求安慰與認可,卻因無法正確表達,只能用激烈語言掩飾孤獨與焦慮。
犯下殺人罪後,他一度選擇否認,或許因為他尚未準備好承受行為後果,也無法面對父親對他的失望。將近劇尾,他勇於向父親自白,想要認罪的想法,這也暗示了他心理上的轉變與自我面對的開始。
這些情節場景,對照台灣的教育現場,讓我們值得深思:青少年學子們普遍擁有手機、使用社群平台,卻極度缺乏數位素養、性別議題、情緒管理與人際衝突處理的教育訓練。《混沌少年時》拋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:當社群媒體正潛移默化地影響青少年的思想與情緒,教育與家庭是否已準備好應對?它並不否定科技,而是提醒我們:在享受數位便利的同時,是否也忽略了孩子內在的情緒與傷口?是否在他們最需要理解與陪伴的時候,卻讓他們獨自面對那個無形、無情且無邊界的網路世界?
我們總以為孩子有手機、有社群,就不孤單。
但真正的問題是,他們是否有足夠的語言與安全環境,表達自己的情緒?
這不只是教育現場的問題,更是整個社會應該共同回應的危機。或許我們都該停下來想一想:我們對「連線的孩子」,究竟了解多少?關心多少?
參考文獻 :
Steinberg, L. (2007). Risk taking in adolescence: New perspectives from brain and behavioral science.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, 16(2), 55–59. https://doi.org/10.1111/j.1467-8721.2007.00475.x